当由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以下简称“南侨机工”)的血色记忆在《木兰辞》的清越歌声中回响,当滇缅公路的影像在大屏上流转,一段被烽火淬炼的历史正透过音乐剧《南侨花木兰》缓缓走来。这部由德宏州精心打造的、国内首部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为题材的音乐剧即将上演,让南侨机工“舍家纾国难”的英雄史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多方联动聚合力匠心打磨精品剧
“从2023年底筹备至今,我们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这段历史。”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团长杨勇介绍,德宏州委、州政府把打造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内容,德宏州委宣传部、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德宏州归国华侨联合会三方联动,整合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等优质资源,邀请省内和州内顶尖创作团队精心打磨,近60名演职人员全身心投入,历经近2年的打磨、6个月的反复排练,只为让历史在舞台上“活”起来。
目前,该剧已完成第一阶段排练,申报了《2025年云南省文艺创作扶持项目》《2025年至2026年度云南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申报参加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活动。
多维呈现历史卷一曲一舞皆史诗
音乐剧《南侨花木兰》以南洋各地回国抗战的华侨与德宏当地民众奋勇抗日的故事作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整部音乐剧坚持隆重而简朴、振奋且深沉的总基调,在舞台艺术表达上守正创新,紧扣纪念活动主题,力求真实且深刻地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打造这部“史诗”,创作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音乐创作上,剧组以《木兰辞》为骨,将抗战名曲《告别南洋》等时代老歌,与云南民族音乐熔铸成全新交响,既保留“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古韵悠长,又创新演绎“经典老歌新唱”的时代感,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歌声中代代相传。为了打造视觉奇观,舞美和灯光设计师彭玮、解睿用多维度数字投影,让522座小桥、1443个隧洞组成的滇缅公路在光影中延伸,让纪录片影像与艺术化组画相结合,让20万各族民众手提肩扛的组画与历史影像重叠,复刻抗战“生命线”的惊世奇迹。
演职人员深共情角色背后见初心
在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中,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奇女子李月美,音乐剧《南侨花木兰》从她的传奇故事展开。为贴近历史,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职人员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参观学习2次;演职人员在保证院团日常工作的同时,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情投入排练。
女主角李月美的扮演者白梅,被角色的勇气深深震撼,带着“在那个年代,女扮男装投身全是男性的机工队伍,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的疑问,在演绎中寻找答案。为扮演好这位“南侨花木兰”的柔与刚,她在话剧老师指导下反复打磨微表情,在歌舞融合中精准拿捏情绪转换,将女性力量的坚韧与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李月美从闺阁少女到运输英雄的蜕变。白梅说自己终于得到了答案:“她不是为了当英雄,只是想为危难中的祖国做些什么。”
据了解,《南侨花木兰》申报参加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后,随后计划赴国内相关城市巡演,2026年还计划到国外演出。正如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爱军所言:“我们不仅要让这段历史走出德宏、走向全国,更要让它跨越国界,向世界讲述海内外中华儿女‘万里同心、共御外敌’的抗战故事。”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王熠
点搭网配资-点搭网配资官网-如何选择证券公司-股票网上配资平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